“1965年9月17日下午,你们怎么能让希圣闲着?”毛主席一推开杭州梅家坞会议室的门就这样问。围坐的几位地方书记面面相觑长沙配资平台,空气仿佛凝住。
这场小插曲后来在党内流传甚广,却并非偶然爆发。要理解毛主席那句“不要忘了本”,得把镜头拉回三十年前的雪山草地以及更远的密电房。
1931年冬,江西瑞金。毛主席第一次见到曾希圣,半开玩笑地说:“我们队伍里有个希贤,现在又来个希圣,蒋介石要头疼咯。”年轻的无线电科长略显局促,连说“不敢当”。可没过几年,他手里的电台就左右了红军的生死抉择。
长征途中,敌我力量对比悬殊。1934年12月,中央军委正在为北进湘西还是西向贵州争得脸红脖子粗。李德坚持原定路线,毛主席力主改道。僵局持续到曾希圣递上一份紧急截获电报:蒋介石已部署五个师在湘西布下口袋。周恩来读完后只说了一句:“信息最准不过二局。”会场瞬间安静,方向就此确定。没有那份薄薄的情报,就没有随后发生的遵义会议。
时间拨到1935年5月,金沙江边。红军与追兵的距离只剩一天路程,兵力被迫分散在三个渡口。毛主席抽完第三根烟仍拿不定主意。午夜,曾希圣送来新的破译件:敌军师长王耀煌虚报军情、停滞不前。毛主席大笑:“那就把一、三军团全压到皎平渡。”七天后,蒋介石才明白自己被远远甩在江东。
土城、遵义、四渡赤水……几乎每一次出奇制胜,都少不了一个默默操作密码键盘的身影。刘伯承后来打趣:“玻璃杯里押宝,看得一清二楚。”这个“看得一清二楚”的人,便是曾希圣。
新中国成立后,曾希圣主动请缨去皖北工作。1950年的那场特大洪水,他一口气跑遍沿淮十三县,向中央写下上万字请示。毛主席批复时写道:“不救群众算什么共产党!”随后调运粮食、药品及木船,皖北近百万灾民得以脱险。
治淮工程启动,三年间投入劳力千万、土方近三亿立方。周恩来担心他累垮,曾希圣一句话回绝:“铁肩膀,压不垮。”1954年佛子岭水库合龙,防洪标准千年一遇;1955年安徽粮食总产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,省里干部私下里称他“曾拼命”。
1958年毛主席赴安徽视察,乘船抵安庆。一路上他不断向随行人员介绍新农具原理,遇到登机牌还要念出发明者姓名。“群众点子多,好得很。”毛主席越说越兴奋。那天,一行人从上午站到天黑,曾希圣递水,有人劝休息,两人都摆手。
然而风头并非总是顺风。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,曾希圣因观点尖锐被暂时搁置。三年后杭州会议,毛主席才惊觉他赋闲在家。当场批评:“长征没他不行,现在却让他无事可做,你们忘了本!”话音落地,场内鸦雀无声。
11月,经毛主席拍板,曾希圣调任成都,分管西南农业和水利。虽然身体已大不如前,他依旧亲下基层。1968年夏天,他因积劳成疾,在北京医院病逝,终年六十六岁。遗体告别时,一位当年参加长征的老战士轻声自语:“要是没有希圣,那条路怕是走不出去。”
细算起来,曾希圣一生两次被毛主席拍板“急用”,一次在金沙江急转,一次在杭州发火。两次场景相隔三十载,却指向同一件事:关键时候,需要能给出可靠信息、能替百姓办实事的人。
试想一下,如果当年红军没有及时掌握敌军动向,如果皖北洪灾缺少了那几道急电,历史会向哪边倾斜?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。但至少可以肯定,毛主席那句“不要忘了本”,是对所有身处顺境者的提醒,也是对曾希圣个人价值的再度确认。
今天翻阅档案,还能看到当年中央转出的部分破译电报,纸张泛黄,密码本编号依稀可辨;佛子岭大坝上刻着“人民万岁”四个字,刻字的石匠已然作古。遗憾的是,曾希圣的名字在公共视野里并不常见。可在1935年的赤水河边、在1950年的大堤上,他的判断曾一而再地改变了局势。
靠无线电密码起家,到扎进水田与农民抬水抗旱;从背后参谋的“识天书”到站在坝顶算水量的“活菩萨”,他经历的不只是职位变动,更是角色的递进。或许正因此,毛主席才会在杭州会议上那样发火——因为忘记这样的人,就等于忘记为什么出发。
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